老年健康长寿之道

老人健康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但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呢?其实,只需要遵循合理的生活规律,就可以大致保障身体的健康。多位权威专家从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总结出一套「老年生活定律」,方便我们的父母过上健康的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饮食定律:红黄绿白黑

老年人的饮食,除了要做到膳食平衡、少食多餐、控盐限油、细嚼慢咽外,还可以适当多吃以下五种保健食物:红、黄、绿、白、黑。

「红」指的是富含酚类物质的红葡萄酒,它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每天饮用50~100毫升为宜,但患有慢性肝病和胃病的老人不适合饮用。「黄」指的是富含β-胡萝卜素的胡萝卜,它能提高免疫力、保护视力、滋润皮肤。可以用胡萝卜做馅包饺子或蒸包子,这样营养更易吸收。「绿」指的是龙井、碧螺春等绿茶,它们富含茶多酚等防癌成分,含量是其他茶叶的5倍。但饮茶时应避免过烫过浓,每天三四杯为宜。神经衰弱的老人应适当减量。「白」指的是富含β葡聚糖的燕麦,它能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还可以预防便秘和肠癌。最好煮着吃。「黑」指的是富含木耳多糖的黑木耳,它有利于降血脂、降血糖、抗血栓、抗辐射和抗溃疡。最好凉拌吃,但手术、拔牙前后等有出血倾向的人不宜大量食用,脾胃虚寒者也应少吃。此外,西红柿、南瓜、绿叶菜、白萝卜、黑芝麻等同样颜色的食物也是不错的选择。

◆运动定律:散步「三五一七」

沈雁英指出,散步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是最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方式。国外研究证实,散步作为有氧运动,消耗的能量与慢跑接近。经常散步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脑卒中等严重影响老人生活质量的疾病。一项针对3435名60~80岁男性的研究发现,步行累计时间越长,患脑卒中的风险越低。老年人应养成散步的习惯,每次步行30分钟,每周5次。为防止运动过量,老年人运动时的年龄加上每分钟心跳次数的总和,最好不要超过170。此外,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张一民提醒,老人晨练不宜起得太早,特别是冬天,室外温度低,易诱发心脑血管急症。容易出现低血糖的老人,运动时最好随身携带糖或蛋糕,以便及时补充能量,平衡血糖。

◆家居定律:干、平、稳

根据一项美国调查显示,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在15%~40%之间,年龄越高,跌倒的风险越大。老人跌倒导致的伤害更重,容易导致骨折、脑出血等,进而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因此,老年人在家居生活中防滑、防磕绊非常重要。老人住所的卫生间和厨房的地面一定要保持干燥,不能有油污或水渍,最好做到干湿分离。卧室中的床的高度最好与坐下时膝盖的高度相平,以40厘米左右为宜。床头最好放一盏灯光柔和的小灯,方便夜间起夜时能够伸手可及。浴缸、马桶和洗漱台旁最好安装扶手,客厅的椅子或沙发最好具备椅背和扶手,以帮助老人站稳。

◆心理定律:自信、乐观、时髦

人的心理状态也会衰老,自卑、较真、多疑、容易生气等心理表现就是心理衰老的体现。最新研究表明,自信、乐观和保持好奇心是营造快乐老年生活的重要因素。一项加拿大肯高迪亚大学的研究表明,如果老人缺乏自信、乐观的心态,体内被称为「压力激素」的皮质醇含量就会增加,进而提高血压和血糖水平。相反,自信、乐观的老人身体免疫力更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降低。一项新加坡的研究发现,喜欢新鲜事物的人的脑力更好。老人如何获得好心态?有三个途径:培养兴趣爱好,从中找到自信和乐趣;勇于接触新鲜事物,追求时尚;走出家庭小圈子,经常外出旅游或参加集体活动,多结交新朋友。

◆抗病定律:监测指标,不信神药

全国老龄委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八成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和腰颈椎疾病等。如何科学、有效地对抗疾病,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定律。沈雁英指出,老年人抗病要掌握四个原则:经专业医生诊断,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并按时按量使用;定期监测各项指标,了解治疗效果,以便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不要轻信那些号称能包治百病的「神药」或保健品,购买前最好征询医生的意见;抗病需要积极乐观的心态,只要遵循科学的治疗方法,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大多数慢性病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