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根据阳历来说,每年在4月4日至6日之间。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你了解多少呢?接下来为大家介绍。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初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气,一到清明,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所以有着“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和“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寒食与清明日期接近,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和清明就合为一体了,寒食也成为清明的别称,并在清明时节成为一项习俗,人们在清明这一天不生火,只吃凉的食物。

清明节的传说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迫害,流亡到国外。一路上,他又累又饿,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他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随从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食物,正当大家焦急的时候,随从介子推带着公子来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肉汤让公子喝。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介子推割下来的时候,他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成为了晋文公,他忘记了当初陪伴他流亡的功臣,只奖赏了其他人。很多人为介子推感到不公,劝他去向国君讨回应得的赏赐,然而介子推却鄙视争功求赏的人。他带好行李,偷偷地带着母亲前往绵山隐居。晋文公听说后,感到羞愧不已,亲自带人前去邀请介子推归来,然而介子推已经离家前往绵山。绵山地势陡峭,树木葱茏,要找到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建议从三面点燃火焰烧毁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有找到介子推的身影,直到火熄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背负着母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已经离世。晋文公看到这情景,悲痛不已。在安葬介子推时,他们在树洞里发现了一封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带着臣子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已经复苏,因此赐予老柳树“清明柳”的名号,并传达给全国,从此清明节的后一天也被定为“清明节”。

根据文献记载,介子推确有其人,但在《左传》、《史记》等历史文献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火烧山而死的情节。此外,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这个说法最早也要到两汉之交才有记录(见于桓谭的《新论》)。许多学者认为这只是后人为了解释寒食节而编造的故事。据考证,清明节的起源实际上和介子推无关。作为一个春天的祭祀盛会,清明节在周代之前就已经确立。中国地域广阔,先秦时期南北风俗有所不同,文献中主要记载的是北方的风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的时期,随后清明节的墓祭习俗逐渐在文献中出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传统节日会附带一个传说作为“起源”,但实际调查表明,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的起源,是后来逐渐构建出来的。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今天分享的内容可以对你有所帮助,祝愿你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