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如何去寒湿

三伏天虽然天气热,但仍会有些人手脚冰凉,这是寒气重的表现。那么三伏天怎么去寒气呢?小编为您介绍了几种方法,大家可以牢记以下几点。

入伏4.jpg

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寒气

以下症状表明体内有寒气:手脚冰凉、怕风怕冷;病症以肿胀、疼痛为特征;腹痛、腹泻、分泌物清稀、色白;口干渴,面色青白、舌苔白;背部酸楚不舒;呕吐、咳嗽、吐痰、鼻塞、喷嚏等。

当然这些只是寒气的一些表现,每个人体内都或多或少有寒气,尤其是夏季,特别容易被寒气入侵:长时间使用空调、冷饮冰水等消暑食品、夜晚着凉等。

寒气会引发哪些疾病呢?常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的许多疾病,例如慢支、肺气肿、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脂肪肝、肩周炎、肿瘤、风湿类风湿等等,大多数都与寒气有关。

羊肉5.jpg

去寒气的方法

1、吃羊肉

中医认为,大暑天气虽热,但人体容易为暑、湿、邪所侵。营养学家经研究发现,在三伏天吃羊肉的营养价值最高。人体在三伏天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加入一些刺激性辣椒油、醋、蒜进肚里,必然能引发全身大汗,排出体内毒素,对健康大有益处。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吃伏羊”。热性体质、容易上火、容易生痈疽疔疖的人不适合进行“冬病夏治”,请不要随意尝试。

2、三伏贴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观念设计的。通过在中药穴位敷贴,使中药产生热刺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祛病保健的效果。

贴敷一般适合体弱易感、哮喘、鼻炎、四肢椎体关节疾病、宫寒痛经等,能增强免疫力,特别适合经常咳嗽感冒或有寒性病症的人。

3、三伏灸

灸法是传统中医治疗的外治疗法。它利用艾绒等药物对体表的穴位进行熏烫,通过灸火的温热和药物的作用,来温通经络、扶正祛邪,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

然而灸法并非适合所有人。有些病情禁忌,如阴虚阳亢和邪热内炽者一般不宜用灸法,如咯血、吐血、肝阳头痛、中风闭证、高热神昏、抽风,或出现极度衰竭和呈恶病质状态的人,都应慎用灸法。

艾灸2 (2).jpg

4、刮痧

刮痧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刮痧刺激的同时,还能活血化瘀、调整内脏阴阳平衡、疏通人体经络、排除体内毒素、行气活血等,但需注意刮痧后应多喝温水以帮助排毒,同时保护刮痧部位,防止受凉。

刮痧一般适用于初期和中期的感冒,有疏风清热、祛风散寒的作用,后期的感冒效果较差。但如果发烧,不宜使用刮痧,应立即就医,迷信刮痧不可行。

5、吃姜

中医认为姜能助阳,所以有句古语“男子不可百日无姜”。姜含有挥发性姜油酮和姜油酚,具有活血、祛寒、除湿和发汗的作用。此外,姜还有利胆、健胃止呕、辟腥臭、消水肿的作用,与蜂蜜一起使用对肝病恢复有益。

如果感到胃寒、食欲不振,建议经常含服鲜姜片,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每天切四五片鲜生姜,早上起床饮一杯温开水,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慢慢咀嚼,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散发,扩散到肠胃和鼻孔。

6、拔火罐

拔火罐可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和拔毒泻热。它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和增强体质,可以治愈许多疾病。然而,拔火罐并不适合所有人使用,一些血液疾病、皮肤过敏、全身枯瘦或皮肤失去弹力者、某些肿瘤患者以及体质太虚弱的病人、儿童和孕妇等都不适合拔火罐。对于普通人而言,不要在皮肤破损或骨突处进行拔火罐,以免感染。

拔火罐1.jpg

7、热水泡脚

用热水泡脚是个养生好方式,但并没有季节上的针对性,全年都适用。泡脚时间最好控制在10-15分钟内,感觉后背有热烘烘的感觉即可。夏季泡脚最好用40℃左右的温热水,具体以不出汗为原则。

泡脚虽然能引发大量汗液,但中医认为汗液有助于排毒,每晚用热水泡脚能排出寒气。然而过度出汗会伤害气血,因此夏季泡脚不宜过久,以避免出汗过度和损伤气血。

8、多运动

夏季人体能量消耗大,必须适度锻炼。夏季运动最好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进行,最好选择“低调”的运动方式,既能达到锻炼效果,又不至于出现不适。运动期间注意少量多次地补水。

当气温在30到33摄氏度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三伏来临时,老年人要停止一切剧烈活动,以静制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