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服用中药后还用忌口吗

服用中药是否需要忌口是一些病友所关心的问题。忌口是指在治疗期间禁止或限制饮食的做法。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在中医治疗中非常重要,相关内容被广泛记录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古籍中。

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禽、蛋、蔬菜、瓜果及油盐酱醋等都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的治疗作用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清代医家章杏云在《调疾饮食辩》中提到:“病人饮食可以滋养胃气,宣传药力,所以饮食得当足以成为药物的助剂,得不当则反成为药物的敌人。”所以,中医非常注重在服用中药时注意饮食忌口。一般的饮食禁忌原则如下:

忌浓茶 一般在服用中药时不宜喝浓茶。因为茶叶中含有鞣酸,而浓茶中的鞣酸更多。同时服用中药和喝浓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特别是服用“阿胶”和“银耳”时,不宜与茶水一起服用,因为同时服用会导致茶叶中的鞣酸和生物碱在体内产生沉淀,影响人体吸收。如果平时有喝茶的习惯,可以少喝一些绿茶,最好在服药2-3小时后再喝。

忌萝卜 在服用中药时不建议食用生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为萝卜具有消食、破气等功效,尤其是在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吃了萝卜会削弱人参等药物的补益作用,降低药效,影响治疗效果。

忌生冷 生冷食物性质属于寒凉,难以消化。生冷食物还可能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因此,在治疗“寒症”时服用温经通络、祛寒逐湿药物,或者是健脾暖胃药物时,应该忌食生冷食物。
忌辛辣 辛辣食物性质属于温热,消耗气血、激发内火。如果在服用清热败毒、养阴增液、凉血滋阴等中药,或者在治疗痈疡疮毒等热性疾病时,应忌食辛辣食物。例如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的食物,食用后可能会减弱中药的效果,甚至可能促进炎症的发生,对阴血有伤害(如出血)。

忌油腻 油腻食物性质多为黏腻,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和吸收。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后会影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在服用中药期间,进食油腻食物会影响中药的吸收。因此,对于痰湿较重、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应尽量避免摄入动物油脂等油腻食物。

忌腥膻 一般中药具有芳香气味,尤其是芳香化湿、芳香理气药物,含有大量的挥发油,这些芳香物质与腥膻气味并不相容。如果在服用中药时不避免腥膻味食物,往往会影响药效。例如,鱼、虾、海鲜具有腥味,牛羊肉有膻味。对于那些患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疮疖、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炎的患者,在服用中药期间必须避免食用腥膻食物,还应少食用鸡、羊、猪头肉、蟹、鹅肉等腥膻辣刺激性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异性蛋白质,部分患者对其特别敏感,容易产生过敏反应,从而加重病情。

在古代,人们早就意识到在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宜食用某些食物,古代文献中有大量记录: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天门冬忌鲤鱼;荆芥忌鱼、蟹、河豚、驴肉;白术忌大蒜、桃、李;蜂蜜忌生葱;鳖鱼忌苋菜;鸡肉忌黄鳝;珍珠母、酸枣仁、贝母、半夏忌茶叶等。如果在服药期间食用了禁忌食物,治疗效果就会不理想,甚至有相反的作用。例如,在感冒或儿童出疹未透时,应避免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在治疗因气滞引起的胸闷、腹胀时,应避免食用易引起胀气的豆类、土豆、红薯等食物;在肝炎、慢性胃肠炎患者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时,应避免食用大蒜,因为大蒜中的蒜素会刺激胃肠黏膜,导致黏膜充血,使中药无法有效发挥治疗作用;对于水肿患者服用利尿退肿等中药时,也应减少食盐摄入;在服用止咳祛痰药物时,应避免食用过咸、过甜的食物,并且还应避免烟酒、鱼类、虾类和蟹类等刺激物,以免助湿生痰,加重咳嗽症状;在服用安神药物时,应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

总的来说,服药时忌口是有科学道理的,这些也是长期临床观察的经验总结。为了获得良好的疗效,在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腥臭等难以消化或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另外,最好不要喝饮料,因为饮料中添加的剂和防腐剂等成分也会影响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降低药效。当然,忌口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个体情况和所患疾病的特点来调整。对于一般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来说,长期忌口和禁食种类过多会导致人体营养不足,反而降低机体抵抗力,不利于康复。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适当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以免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