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这7个升阳点可以补阳气吗

说到补充阳气,很多人都知道要常晒太阳,吃些补阳食物,但少有人知道人体本身就有7个“生阳点”,激活这7个“生阳点”,就如给人体加油,能源源不断地产生阳气!

1、百会生“头阳”

人的头阳亏虚时,表现为头痛、眩晕、精神不振、多梦易醒等症状。按揉百会能产生阳气、提神醒脑。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是督脉要穴,刺激此穴能打通阳经,充盈脑部的阳气。

方法:可坐在椅子上,用右手指腹顺时针方向揉百会穴。每次10分钟,每天2次。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用一只手轻拍百会穴100下,对补充阳气也有好处。

2、中府生“肺阳”

肺阳不足常表现为呼吸不畅、胸闷气短、咳痰清稀、易感冒等症状。治疗应振奋肺中阳气,可点按中府穴。

中府穴位于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垂直向下一肋骨即是。刺激此穴能有效补充肺中阳气。

方法:

用一只手的食指点按另一侧中府穴,以感到微热和酸痛为佳。

每次点按5分钟,然后换另一只手点按另一侧的中府穴,每天上下午各点按一次。

3、神门生“心阳”

心阳不足常表现为心悸怔仲、咳喘心闷、肢体寒冷、失眠多梦、食欲减退、下肢水肿等症状。治疗应振奋心阳,可刺激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刺激此穴能提升心肌的气血运行,激发心脏的阳气。

方法:

用一只大拇指掐另一侧的神门穴,每次3~5分钟,然后用相同方法掐另一侧的神门穴,每天1~2次。

4、中脘生“胃阳”

胃阳不足表现为胃脘冷痛,时而发作,喜欢温热和按摩,伴有泛吐清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痞、口淡不渴等症状。治疗应温热胃部,补充胃中阳气,可按摩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肚脐与胸骨连线下端的中点,刺激此穴能补充胃中阳气,促进胃的消化功能。

方法:

将四指并拢,用指腹顺时针方向揉中脘穴。每次5~6分钟,每天2次,应在饭后1小时后进行。

5、足三里生“脾阳”

脾阳不足常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唇色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四肢发凉、疲倦等症状。治疗应温补脾阳,可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距离外膝眼下3寸(以四横指为参考),按摩足三里穴可温补脾阳,增强体力,延年益寿。

方法:点燃艾条的一端,将其悬挂在足三里穴上方约3公分处,每次10分钟,然后换边,灸另一侧的足三里穴,每天1次。

6、涌泉生“肾阳”

肾阳亏虚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尤其是下肢更为明显,伴有夜尿多、浮肿、尿急等症状。治疗应补充肾的阳气,可按摩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脚底中央,第二、三脚趾的趾缝纹头端与脚底连接线的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刺激此穴能激发肾经的气血运行,补充肾中的阳气。

方法:先用大拇指点按另一侧的涌泉穴。每次点按3分钟,然后换另一只脚进行。每晚洗脚时进行一次。

7、至阳生“背阳”

当身体的背部阳气不足时,常常会感到背部凉风阵阵,肌肉僵硬等症状。刺激至阳穴可以增强背部的阳气。

至阳穴位于背部中央,肩胛骨连线的中点,刺激此穴可以振奋阳气,畅通经脉。

方法:

可以使用麝香虎骨膏或热敷贴,将其剪成1公分×1公分的方块,贴在至阳穴上,12个小时后取下。每天1次,连续使用6天后停用一天,冬天持续使用1~3个月效果最好。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