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关元在什么位置图

中国人对于穴位养生都非常热衷,按摩穴位养生功效很多,可以增强健康、防病。虽然了解穴位的养生功效,但是知道正确找穴位的人却很少,而且穴位还非常难找。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人体七大“黄金穴位”,来了解下它们分别都有哪些功效,如何取穴和按摩,一起来了解一下。

【气海穴】促进肠道消化

气海穴是任脉的首要穴道,是丹田之所在,称为生气之海。按摩气海穴有强壮作用,还能促进消化、益气通阳。

以前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称,说的是气海穴能够强壮全身。临床验证,气海穴确实调整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和防卫功能。对于先天体质虚弱和后天劳损太过的人有很大的保健作用。按摩气海穴可以解决便秘、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取穴与按摩:

取穴时,仰卧,该穴位于下腹部,直线连接肚脐和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的3/10位置即为此穴。

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气海穴1次,每次按压15分钟,每分钟按压15次。

【关元穴】调节内分泌 治痛经

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按摩关元穴主要通过调节内分泌来治疗生殖系统疾病。

经常按摩关元穴可以治疗痛经、补肾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健康。

取穴与按摩:

在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四指横放即为三寸)。

可采用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可以随时进行,注意避免用力过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足三里】按摩足三里 胜吃老母鸡

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对于食物引起的胃胀、打嗝、胃痛等症状也很有效。

专家建议:

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可以增加免疫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一般建议早上或晚上用大拇指按摩即可。

取穴与按摩: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右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感到一个凸起的骨头(胫骨外髁)。以此为起点,斜下方一点处还有一个凸起的骨头(腓骨小头)。将这两个凸起的骨头连线,然后以此线的下方三分之一处,即为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个横指宽度,位于胫骨前肌上。

【合谷穴】镇静止痛、治疗感冒

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减轻或消除该穴所属大肠经脉循行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保持健康。因为大肠经从手走到头部,该穴能够缓解头痛、发热、口干、鼻血、颈部肿胀、咽喉疾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

取穴与按摩:

用拇指的第一节横向按在另一手虎口的边上,弯曲拇指按下,按到指尖指向的地方就是合谷穴。

按摩时,可以交替使用两只手按摩。用弯曲的拇指垂直按压合谷穴,做一紧一松的按压,每两秒钟按压一次,即每分钟大约30次。

合谷穴的生活妙用

治疗感冒:轻度感冒时,可以按摩合谷穴,每侧按摩十分钟,按摩后喝一杯热开水,出汗后,感冒症状会有缓解。

鼻过敏:常遭受鼻子过敏的人,可以经常按压合谷穴。只要有耐心,坚持下来,会有惊喜的效果。

减轻黑眼圈:在床上、书桌边或沙发上按压合谷穴非常方便,随时都可以按摩。治疗黑眼圈有一定的疗效。

治疗牙痛:按摩合谷穴并经常用艾灸,可以治疗牙疼、牙龈炎、舌炎、腮腺炎等。比如,牙痛时,按压合谷穴5分钟后,疼痛会减轻。如果有牙龈炎,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经常按压合谷穴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

【涌泉穴】改善体内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

涌泉穴位于人体足底,是肾经的起点。《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的气如同泉水,从足底涌出,滋养全身四肢。所以,涌泉穴在人类养生、防病、治病和保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足底部有丰富的末梢神经网、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器官,与人体各个系统、组织、器官紧密相连。推搓涌泉穴可以增强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效改善局部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通透性和节律性运动,从而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在体内的循环,调整身体的新陈代谢过程。

取穴与按摩:

取穴时,采用正坐、仰卧或足趾上翘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跖内侧,第2、3脚趾足底之间的凹陷处,位于足跖骨结节的前三分之一处。

按摩涌泉穴时,使用推搓和轻拍手法。坐在床上,双脚自然分开,或盘腿坐着。然后用双拇指从足跟向足尖推搓涌泉穴,前后进行反复;或者使用双手掌用轻柔的拍打手法按摩涌泉穴,可以感到足底部有温热感。

【膻中穴】活血通络 治疗“气”病

膻中穴位于人体躯干的黄金分割点上。膻中穴具体位置为人体前正中线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是脏腑之气的聚集地,按摩膻中穴可以扩张血管、调整心脏功能,同时还可以治疗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咳嗽等症。

按摩膻中穴可以理气活血通络,扩大胸腔,缓解咳嗽和呼吸困难。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和消化道腔径等作用,有效治疗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胸闷、心悸、烦躁、心绞痛等。

取穴与按摩:

采用正坐或俯卧、俯伏的姿势,以方便准确取穴并做出相应的按摩手法。膻中穴位于后颈部,下方后颅骨的下边缘,在两条大筋外缘的凹陷处,与耳垂平齐。(或者位于颈椎骨下,颈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部之间的凹陷处。)

按摩时一般使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并略有疼痛感。每次按摩10秒钟左右,6次为1组,一般每天按摩3-5组。

【风池穴】缓解头晕头痛

风池穴是一个缓解头晕头痛、舒缓头部经络的要穴,位于耳后稍下的位置(即颈后凹陷处)。按摩风池穴可以改善眼睛供血不足引起的眼部不适,减轻偏头痛,治疗鼻塞和晕眩等症状。

缓解偏头痛:突然发作偏头痛时,可以用两个中指按压双侧风池穴,一边按一边揉搓,持续按压3分钟,再配合按压同侧太阳穴3分钟,合谷穴1分钟,可以缓解偏头痛症状。

治疗晕眩:颈动脉供血不足常会导致头晕、恶心、耳鸣、眼花、不敢睁眼等症状,头部侧转更为剧烈。这种情况下,可以自己用指压进行治疗。指压双侧风池穴3分钟,然后再按压头顶部百会穴3分钟,可以缓解头晕症状。

取穴与按摩:

取穴时,采用正坐、仰卧或低头的姿势,方便准确取穴并按摩。风池穴位于耳后稍下的位置(即颈后凹陷处)。可以自觉到一个小坑位。也可以从耳廓上沿耳后缘向下走,走到耳后凹陷处,按摩该处即可。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