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小编为你揭秘答案。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续齐谐记》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为哀悼他,在每年端午节用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传说屈原是楚国的贤臣,他投江自尽是因为不忍看到自己国家灭亡。他的死亡让当地百姓都非常悲痛,于是纷纷前往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船并将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入江中,希望让鱼、虾、蟹不要啃食屈原的身体。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开始用树叶包住饭团,在外面缠上彩丝,久而久之,就发展为现在粽子的模样。

专家考证,粽子只是普通的民间食品,最初吃粽子并没有固定在端午节;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祭屈原,只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了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比起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的起源要更早。至今,许多地方仍保留着清明前一天与清明节吃粽子的民间风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楚地说明了用菰叶包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的食物,所以称为“角黍”或“粽”。明清时期,粽子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制造,所以不再被称作角黍,而被称为粽子。

大家都知道吃粽子,却不知道吃粽子的原因。粽子带有角,角上还有刀,象征着角逐抗争的意思。端午节之后,夏季的蚊虫滋生,人们要与天气、与蚊虫疾病抗争。端午节的所有习俗都是为了祛除蚊虫、预防疾病、驱散邪气。

全国各地式特色粽子大盘点

北方的代表品种是北京粽子,个头较大,呈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是糯米粽。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为馅,少数也会用果脯为馅。

南方的代表品种是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外形别致,正面为方形,后面有一个尖角,像个锥子。糯米包裹着绿豆、咸蛋黄、冬菇、花生、五花肉和莲子,是一种传统的裹蒸粽子,丰富的材料满足了口感。

四川人喜欢吃辣,所以四川的粽子也分甜辣两种。四川的辣粽是先将糯米、红豆浸泡5至6小时,将水倒出后,放入椒粉、川盐、味精和少许腊肉,用粽叶包成约60克的四角粽。煮熟后食用,香辣适口,风味独特。

苏州粽子呈长而细的四角形,有鲜肉、枣泥、豆沙和猪油夹沙等品种,具有配料讲究、制作精细的特点。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和鸡肉粽等品种。湖南汨罗素有粽子发源地的传说,以品种多样、制作精巧而闻名。

海南粽子与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芭蕉叶包成方锥形,重约半公斤,糯米中有咸蛋黄、叉烧肉、腊肉和红烧鸡翅。热粽剥开后,先闻到芭蕉和糯米的清香,然后闻到肉和蛋的浓香。香浓淡兼备,味荤素俱全,令人胃口大开。

在众多品种的粽子中,山东的黄米粽子具有较高的辈份和历史。选用黄黏米包裹的粽子十分黏糯,中间夹上红枣,制作独特,食用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白糖增加甜味。

厦门和泉州的烧肉粽和碱粽都是享誉海内外的特色。烧肉粽制作精细,选用上等糯米,猪肉选用三层肉,先卤制香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和卤肉汤、白糖等,食用时可以蘸上调制的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种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

小编提醒,粽子是用糯米制作的,但糯米不易消化,所以有消化系统问题的人不宜多吃。此外,儿童和老年人的消化功能也较差,所以吃粽子时必须节制,并尽量趁热食用,以免冷却后难以消化。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