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可能出现的有害因素包括

有时候,食物的一些变化其实是在向我们传达它们的“语言”。你知道有哪些饮食误区吗?今天小编为你解读了8类食物发出的预警,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表达1:土豆切开后变褐、鲜榨果汁变色

解读:发生酶促褐变,损失维生素C

果蔬和薯类食物中天生存在“酚氧化酶”,同时还富含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多酚类物质”。当它们碰到一起并加上氧气,就会发生“酶促褐变”。即酚氧化酶催化无色的多酚类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有色的“醌类物质”。

这些醌类物质能够相互聚合,使颜色变得越来越深。这个过程中虽然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物质,但褐变后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能力下降,并伴随着维生素C的损失。

为避免此反应,榨果汁前应该用沸水烫一下原料,使酚氧化酶失活;或者在榨汁时加一片维生素C。土豆、藕片或山药切开后不能马上烹调时,应放入滴了醋的水中。

表达2:烤肉产生棕红色、烤馒头变黄

解读:发生美拉德反应,可能产生致癌物

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经过120℃以上高温烹制后,颜色会变黄或变褐,同时会释放出诱人的香气。这个反应叫做美拉德反应。

红烧肉、烤鸭、烤面包、烙饼、油炸食品等烹调后颜色变深发褐的处理方式,几乎都促进了美拉德反应。丙烯酰胺(一种致癌物)是这个反应的副产物,它本身和香气无关,也没有颜色。

一般来说,食物加热后颜色越深,香味也越浓,丙烯酰胺含量会越高。因此,馒头片、面包片不要烤得太黄,尽量少吃烤制、煎炸、膨化的薯类制品,如炸薯片等。

表达3:紫甘蓝焯水变蓝

解读:花青素遇碱变蓝,稳定性下降

草莓、紫甘蓝、紫薯、紫米等食物富含花青素,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能够保护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伤。

花青素的特点是,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在碱性条件下通常会变蓝,中间还可能出现紫色、绿色等过渡色。北方的水一般呈弱碱性。

这些变色都是正常的,可以放心食用。但一般来说,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性相对较好,比如稍微加点醋,紫甘蓝的颜色会更红艳。

表达4:绿叶菜炒后变黄

解读:叶绿素脱镁,损失镁

绿叶蔬菜之所以呈现绿色,大部分归功于叶绿素中的镁离子。当光线照射到叶绿素上时,含镁离子的卟啉(叶绿素中的一种化合物)会吸收其他颜色的光,只反射绿色的光。

但加热过程中,叶绿素非常不稳定。研究表明,醋中的乙酸(醋酸)会破坏叶绿素的结构,将叶绿素变成“脱镁叶绿素”,使蔬菜迅速变成黄褐色。因此,炒绿叶菜时要少加醋或不加。

表达5:牛奶加热后出现絮状物

解读:蛋白质变性或微生物过多,已经变质

牛奶加热后出现絮状物有两种可能的原因。首先,牛奶中存在的某些蛋白酶改变了牛奶中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性和凝结。这种牛奶虽然未过保质期,但不建议饮用。

其次,牛奶中残留的微生物会增殖,导致牛奶的酸度发生变化,进一步破坏牛奶的稳定性,形成絮状物。总的来说,加热后出现絮状物的牛奶不建议饮用。

表达6:醋长白毛

解读:毛霉产生的霉花浮膜,可能含其他致病菌

醋里长的“白毛”很可能是毛霉产生的霉花浮膜,毛霉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如果醋长白毛只是毛霉引起的,去除霉花浮膜后继续食用一般没有问题。

但空气中还有其他致病菌,如果这些菌也在醋中繁殖,可能会带来健康威胁。因此,长了白毛的醋最好不要继续食用。

表达7:酸奶变酸

解读:乳酸菌迅速繁殖,但活力下降

酸奶的酸度是有限度的。如果酸奶在储存、运输过程中脱离了冷链,如被放置在室温或户外环境下,乳酸菌会迅速繁殖,导致酸奶酸度增加超出可接受范围。

这样的酸奶口感会非常酸,同时乳酸菌的活力下降,乳蛋白的变性程度增加,对人体的吸收和肠胃健康都不利。保存的时间越长,酸奶的品质越难保证。因此,不建议一次性买很多酸奶,尽量现买现喝。

表达8:豆腐表面发黏

解读:细菌滋生,可能含毒素

豆腐和肉一样,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材,所以在通风不良和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容易滋生细菌,使豆腐变得黏黏的。

如果豆腐上的菌种是无害的,那么不用太担心。但在家里,杂菌较多,可能还会混入有害菌,并产生毒素。用热水冲洗也不能完全清除细菌和毒素。因此,发黏的豆腐不建议食用。此外,如果豆干、动物内脏等高蛋白食品也有黏滑物质,应该扔掉。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