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该如何养生

大暑是农历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属于长夏季节,土气所主,脾胃二官当令。这个节气中,阳气达到了鼎盛,也将从此时开始转向阴气逐渐增长的时节。那么在这炎热的大暑时节如何做好养生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起居:防强光、防暑湿、防阴暑

大暑时节湿热气息弥漫,起居要注意三项防护:防强光、防暑湿和防阴暑。

1、防暑湿

大暑节气在中伏前后,是一年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时节,很多地方会出现高于40摄氏度的温度,同时还会有较多的降雨。由于雨水受到高温蒸腾的影响,会形成湿气弥漫,对于老人、儿童以及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起居要格外注意。尽量避免在中午和下午温度最高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早晚进行适度的锻炼,如散步、做操等舒缓的活动。

2、防强光

随着大气环境的变化,紫外线的强度越来越高。近年来,日光性皮炎的患者数量也在逐渐增加,防晒不再是只有爱美女士才需要关注的问题,老人、儿童以及皮肤白皙的人士也需要重视。外出时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即使在雾霾或阴天时外出,也应做好防晒措施,如使用防晒产品、遮阳。对于已经出现晒伤的皮肤,可以用鲜芦荟去皮外,取其汁涂抹患处,十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3、防阴暑

由于天气湿热,人们容易寻求凉爽并饮用冷饮,常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或食用生冷食物,这样容易导致暑热和寒邪混合的阴暑病症,如头痛、咽痛、全身疼痛、疲乏无力、腹胀和腹泻等。因此,不宜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内,要适当通风换气。特别是在大量出汗后,毛孔张开的时候,更要避免冷气直吹到皮肤上。

由于夏季白天时间较长,晚上温度高容易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白天容易疲倦。因此,可以利用午休时间来补充一些短暂的睡眠,午睡或下午的睡眠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过长的睡眠会减缓气血循环,醒后反而会更加疲乏。

二、饮食:健脾化湿为主

大暑时节湿气较重,容易导致脾胃气机不畅,因此健脾化湿是首要任务。可以多食用各类谷物、莲子、山药、薏米、茯苓、白扁豆等具有健脾化湿作用的食物。此外,牛奶和性凉性平的肉类如鸭肉、鸽肉、甲鱼等也是适宜的食品。

要清化暑热,可以食用绿豆汤、苦瓜等凉性食物,但脾虚湿盛的人不宜过量服用,以免伤害脾阳,加重湿气的滞留。

夏季水果如荔枝、芒果、西瓜等,一般都含有较高的糖分和热量,可以适量食用,补充因湿热天气而消耗的能量,但不宜过量食用,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夏季夜晚烧烤和冰啤酒是许多人喜欢的消遣活动,但它们常常会损伤脾胃,对于本身就脾胃功能不足的人来说尤其要谨慎。

酸梅汤是夏季的佳品,但乌梅有酸涩收敛的作用,如果自制酸梅汤要适量加入陈皮等行气的食材,以滋养生津的同时防止湿气滞留。

三、养神:避免思虑愁绪内化

大暑时节脾胃当令,脾藏意,人的思虑会影响脾胃的功能。《灵枢·本神》中说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虑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思虑过多会耗伤脾气,使人容易回忆过去的事情,常常后悔自责,从而导致情绪抑郁或加重原有的抑郁情绪。

在大暑时节的养生中,要多关注当下的事物,如果出现思虑过多的情况,应该倾诉出来,可以与他人交流,或者写下来,避免思虑愁绪内化。同时可以多听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在早晚温度适宜的时候多到户外行走,换气。

四、腧穴保健:按摩或艾灸

可以选择刺激脾胃二经的穴位,如太冲、太白,来培补土行的本源之气;或者刺激章门、中脘等穴位进行按摩或艾灸。

总之,大暑时节,要注意防强光、防暑湿、防阴暑,在饮食上健脾化湿为主,同时可以进行按摩或艾灸来保健。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