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广州各大美容院纷纷打出反季节减肥招牌,并以针灸为“拳头产品”,使得那些既想饱口福,又不希望疯长“膘”的爱美之人心动不已。然而,很多人对于科学的针灸方法还存在一些疑虑,也担心在进行针灸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为此,记者采访了广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的主任医师林少贞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美容科的林昕医师。她们提醒准备进行针灸减肥的人要避免频繁扎针,以免导致穴位疲劳。此外,需要注意补泻两用的原则,以达到阴阳协调并增强免疫能力。
爱美之人热衷冬季针灸减肥
每年年底,各种社交活动变得频频密集,亲朋好友乃至同事之间不断有聚餐的机会。像沈女士这样嗜美且缺乏运动的人,小肚子上的赘肉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往年,她每个冬天都要胖上好几斤,而今年她注意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减肥,因此也动起了心思。她听说反季节减肥特别火热,尤其是针灸减肥颇受追捧。
林少贞介绍说,人与万物都要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冬季是人们储存热量和脂肪的最佳季节。由于气候的变化,人体的摄入量会增加,代谢会减缓,因此体重会增加。如果在冬季进行针灸治疗,可以调节过强的食欲,增加新陈代谢。因此,对于需要减肥的人来说,从冬天开始进行针灸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必要使用针灸减肥,只要增加锻炼量,保持体重不增加,已经算是一种减肥了。
频繁扎针易导致“穴位疲劳”
刘女士进行针灸减肥已经两三个月了,效果相对明显,特别是最近几次,感觉减得更快,有时当天扎针当天就能减一斤。她爱做美容,也常常去自家楼下的保健按摩院。盲人医师给她做保健按摩,发现她身上有不少穴位没有以前那样有充足的感觉,用力按下去也没有原来那样有弹性。刘女士告诉师傅,那些穴位基本上都是进行针灸减肥时经常进行针刺的地方。
专家解读:
刘女士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穴位疲劳”,临床上又称为耐受性增强。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穴位受到过多、过狠的针刺刺激的结果。实际上,有经验的针灸师在为人们进行较长周期的治疗时,不会每次都针刺同一组穴位,而会选择不同的穴位,有意地避免人体产生“穴位疲劳”。因为一旦产生耐受性,穴位的感觉就会异常,即使增大刺激的力度,效果也不如以前好。
虽然尚不能确定这种耐受性对人体经络会产生什么影响,但从安全角度出发,剂量应该逐渐增加,不要为了让患者减肥得更快而忽视可能产生的“穴位疲劳”。一般来说,肥胖程度较高的人减肥速度较快不会有太大影响,但一般人并不需要一下子减太快。
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施针
李女士和单位的几个姐妹一起在广州某知名连锁减肥机构接受针灸减肥治疗,然而两三个月过去了,姐妹们都减了不少斤,而她只在第一个月减了4斤,之后就不断地腹泻。停止针灸不到一个月,她的体重增加了5斤多,现在她觉得全身乏力,每天精神不振,常常口干心烦,晚上很容易失眠。
专家解读:
目前,针灸减肥市场非常火爆,许多美容机构都在使用针灸减肥方法,但一些不专业的施针者并不了解针灸与不同人体质的关系,他们只是机械地采用相同的方法,一味地清泻胃火,减少食欲,从而长期减少进食量以达到减肥的目的。这种方法初期可能会导致体重减轻5-10斤,但后期减肥效果不明显,甚至可能导致肥胖反弹,就像李女士的情况一样。
中医学非常重视个体差异。以肥胖患者为例,有的是脾胃积热,有的是脾胃虚弱,还有的是情志失调或肾气虚弱等不同情况。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及时观察个体体质的变化,灵活运用补泻两用的方法,以达到阴阳协调,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如果没有判断力,无法区分个体差异而只是针对几个常见穴位进行针刺,可能会遇到某些不适应的情况,身体的免疫力也会受到影响。李女士的症状,应该使用章门、太白等穴位来健脾利水,并通过神经和心经的穴位来滋养阴液,达到安神的治疗目的。
选择针灸减肥要认清从业资质
目前,很多未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减肥机构也在开展针灸减肥等医疗项目,这是不符合规定的。林昕提醒,准备进行针灸减肥的人应该具备“安全第一”的自我保护意识,首先要了解施针者是否持有《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一般来说,非医疗机构在进行针灸时都需要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和备案。一些美容院提供速成针灸师没有充分了解解剖知识,对于一些重要的脏器和神经血管的分布也没有充分了解。在扎针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意外情况,严重的情况甚至可能导致内脏出血。
林少贞介绍说,在进行针灸的过程中,人们有可能因为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或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过于寒冷等原因晕针,即突然昏厥。她表示,一旦晕针,轻者应该静卧片刻,喝些温水即可恢复。同时要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消除过热或过冷的因素。如果仍然无法缓解,可以按压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急救穴位。晕针缓解之后,还是需要适当休息。
一些不够专业的施针者可能行针比较粗鲁,再加上受施者肌肉紧张,容易出现针滞现象。针滞时,针在穴位内无法旋转。如果勉强旋转或拔出针头,在受施者会感到疼痛。林少贞提醒,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先消除受施者的紧张,使局部的肌肉放松。可以延长留针的时间,并运用循、摄、按、弹等手法。或者在针滞附近再次扎一针来缓解局部肌肉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