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症状包括:
宝宝在发病前1-2周通常有过和手足口病患儿接触的历史。最常见的症状是突然发烧,体温经常超过38℃,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发热同时或1-2天后,口腔黏膜和唇内会出现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患儿流涎不止、烦躁不安、不停哭闹和拒绝进食。随后,在手心、脚心和臀部也会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疱疹。这些疱疹较硬,大小不一,内部含有浑浊液体,周围有红晕。手足口病是一种较为轻微的疾病,通常在一周左右就能恢复,而且通常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只要进行适当的护理,疱疹也不会在皮肤上留下色素或疤痕。少数患者可能会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导致死亡。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但成年人也可能感染并传播病毒。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染。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儿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根据手足口病的起病、病程和临床特征,它属于中医学的“温病”、“湿温”和“时疫”范畴,是一种实证和热证。手足口病是由外邪引起的疾病证候,具有外感疾病证候邪正消长的特点,包括邪盛初期、邪盛极期和邪减正复期。根据病程、皮疹特点和全身症状来判断邪正消长情况,通常起病时邪在肺卫,之后侵袭气营导致出现皮疹,最后邪减正复向愈。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
在中药预防手足口病方面,除了采取洗手、饮用开水、吃煮熟食物、勤通风和晾晒衣物等基本预防措施外,可以使用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的中药煎汤给孩子饮用,以预防感染。对于口腔出现疱疹、溃疡和口臭的孩子,可以使用藿香、生石膏、防风和淡竹叶煎汤饮用,以清热。可以选择使用西瓜霜或冰硼散、珠黄散来擦拭口腔的患处,每天2次,可以治疗口咽部的疱疹。如果孩子的手和脚上出现疱疹,可以采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肤子和苦参煮沸,冷却至适宜的温度后浸泡手脚,这样可以起到清热、化湿、凉血的作用。饭前和大便后、外出后要让孩子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照顾孩子之前、替换尿布后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使用婴幼儿奶瓶和奶嘴之前和之后要充分清洗。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的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和晾晒衣物。如果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在家治疗的儿童不应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晾晒或消毒患儿的衣物,及时消毒儿童的粪便。对于轻症患儿,不需要住院,可以在家休息和接受治疗,以减少交叉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体质特点,选用不同的药物治疗。
如果孩子平常容易出现咽部红肿、大便干燥和口腔异味等症状,属于实证体质的孩子,可以服用银花、连翘和大青叶等中药以清热解毒;如果孩子平常容易感冒,常出现多汗和大便不成形等症状,属于虚证体质的孩子,可以服用薏苡仁和葛根等中药以健脾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