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要干啥

       在经过“寒露”节气后,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天气变得凉爽。北方地区已经呈现深秋景象,而南方则逐渐有了秋天的气息。谈到秋季养生,我们应该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燥”是秋季的特点,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秋燥和秋乏?首先要注意多食用温润的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充足的睡眠,同时加强锻炼,经常泡脚也有助于养生。


    防止秋燥 常吃蜂蜜 少食辛辣食物

秋季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栗子、乳制品等柔润的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山药等来增加体质;少吃或不吃辛辣烧烤类食品,比如辣椒、生姜、葱、蒜,因为过量食用辛辣食物容易损伤人体阴精,并且容易上火。此外,现在正是吃螃蟹的季节,但由于螃蟹性寒,应适量食用。同时要注意不要与柿子一起食用,以免形成胃石。

“朝朝饮水,晚晚蜜汤。”这是我国古代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意思是说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些蜜水。这不仅是补充身体水分的好方法,也是秋季养生和抗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秋燥引起的便秘,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此外,适宜多喝枸杞菊花茶,可以使人有光泽,每天坚持喝,能起到增进容颜的作用。

为了防止秋季的烦躁,还可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比如梨、柿子、柑橘、石榴、葡萄、大枣、香蕉、荸荠、柚子、甘蔗等。这些水果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对滋阴养肺、润燥生津非常有益,是预防秋燥的最佳辅助食品。此外,还可以多食用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百合等食物,以及豆类和豆制品,食用菌类、海带、紫菜等,这些食物可以滋阴润燥。

调整生活作息 保证充足睡眠 加强锻炼

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秋冬时节,万物开始凋零,养生就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护养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滋养五脏。所以,秋季养生要注重保养体内的阴气。当气温变冷时,人体的阳气开始收敛,阴精潜藏内部,因此应该以保养阴精为主。此时的阳光热量也不如春夏充足,秋季养生应根据大自然的规律进行。

现在北方已经呈现深秋景象,南方则逐渐有了秋天的气息。天气晴朗,多晴天少阴天,早晚凉爽宜人,所以我们应加强户外活动,增强锻炼,提高体质。同时要注意保暖,及时添衣,预防感冒。寒露过后,温度变化幅度会增加,昼夜温差也会加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已经不适宜进行所谓的“秋冻锻炼”,否则很容易感冒生病。

进入秋季后,人体的排汗明显减少,身体进入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平衡,消化系统功能逐渐正常。然而,人们会感到一种无法描述的疲倦感,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秋乏”。要克服“秋乏”,应从调节人体节律入手,在日常生活作息上进行针对性的合理调整,其中,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睡一个小时,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经常泡脚 驱寒保健 促进新陈代谢

俗话说:“寒露脚不露。”在寒露之前和之后特别要注意保暖脚部,以免“寒从足生”。由于两脚离心脏较远,血液供应较少,脚部的脂肪层也较薄,因此特别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脚部受凉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呼吸道对冷空气刺激非常敏感,骤然降温会使呼吸系统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感冒。

预防寒冷从脚部开始,因此脚部保暖对秋季养生至关重要。夏季时喜欢光脚在家里走来走去的人,现在应该穿上棉袜和拖鞋。如果想要好好睡一觉,最好用热水泡泡脚,让自己暖暖的进入梦乡。热水泡脚可以预防阳虚,调节经络,既解除疲劳又有助于睡眠。在水中加入一些中药材还可以起到其他保健作用。

热水泡脚不仅能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还能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动,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的营养,减少下肢酸痛,使人精力充沛。同时,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气,促进新陈代谢,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然而,要注意避免烫伤皮肤,水温应在40至50摄氏度之间,持续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另外,饭后不宜立即泡脚,以免影响消化,睡前泡脚效果最佳。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