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各种疾病的易发期。由于春季既暖和又寒冷,身体容易处于应急状态,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胃部发生痉挛性收缩,胃内血流下降,引起腹痛、胃溃疡、胃炎、胃神经官能症以及其他肠胃疾病的发生。旧病也会复发。因此,春季要注意养护胃部健康,下面介绍一下预防胃肠疾病的饮食原则。
1、饮食宜清淡
可食用一些食用菌,如黑木耳、银耳、蘑菇、香菇等作为菜肴。黑木耳富含矿物质钙,而钙对肌肉、心脏、脑等细胞的功能起主导作用;银耳富含银耳多糖,能提高人体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蘑菇含有蘑菇多糖,可抵抗绿脓杆菌的侵袭。食用菌是春天的天然保健营养品。
2、少吃辣食
肠胃主管人体消化,因此预防肠胃疾病的第一步是控制饮食。
专家指出:“患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多和饮食有关系,急性肠胃炎的主要原因就是饮食不洁。”要把好“饮食关”,这是预防肠胃疾病的关键。对于本来肠胃就较为脆弱的人群来说,刺激性强的食物对肠胃有很大影响,如烟、酒、咖啡、辛辣食物等会对胃造成伤害。适量吃辣椒对身体是有益的,可以增加胃的血流,但过量则会损害胃,辣椒本身还会刺激肠道蠕动,引起腹泻。
3、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如富含维生素C的小白菜、雪里蕻、柿子椒、番茄等绿叶蔬菜,以及柑桔类水果。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功能。加拿大科学家还发现,葡萄酒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同时,春天还要摄取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等黄绿色蔬菜,因为维生素A可以保护和增强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抵抗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此外,还应摄取富含维生素E的青色卷心菜、花菜、芝麻等食物。维生素E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和增强抗病能力。
4、进行适当的补充
一般来说,根据春天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以选择平补和清补的饮食。平补的饮食适合正常人和病弱者,如荞麦、米仁等谷物;豆浆、绿豆等豆类;苹果等水果;还有芝麻、核桃等。长期食用,一般没有不良影响,阴虚、气虚、阳虚、血虚的人也可以食用。清补的饮食是指使用食性偏凉的食物熬制的,如梨、藕、荠菜、百合等。进补这些食物可帮助阴虚内热者消火,改善对热量的耐受性,有助于改善体质。病中和病后恢复的人应以清凉、素净、味美、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帮助胃口恢复。可选择大米粥、米仁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海蜇、肉松、腐乳等食物,不要食用过甜、过油、油炸、多脂、寒凉食物,以免堵塞肠胃,损害胃的功能。
避免三个养胃误区
养胃误区一—睡前喝牛奶可能伤害胃
很多人都听说过睡前喝牛奶对胃有益的说法,但事实上,睡前喝牛奶、果汁对胃并无益处,特别是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更是大忌。
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会刺激胃酸分泌,长期这样做会在夜间空腹状态下对胃造成损伤,并加重反流症状。
养胃误区二—生姜对胃病患者有益无害
很多人都认为喝生姜水可以暖胃,在胃部不适时只需喝一碗用生姜煮的水,就能缓解症状。但专家认为,这种方法偶尔使用是可行的,但不能长期应用。
这是因为生姜属于刺激性食物。胃病患者若大量饮用生姜水会刺激胃黏膜分泌过多的胃酸,加重胃部不适、胃痛等症状。
养胃误区三—经常喝粥对胃有好处
很多人认为粥容易消化,可以减轻胃的负担。然而这种观点并不全面。与油炸食品、不发酵的饼、面条、煮的玉米、蒸的窝头等食物相比,粥属于较为软烂的,对胃的刺激较小。
因此,胃病患者可以在发病急性期经常食用粥。但如果长期经常食用粥对胃的好处就不大了。这是因为粥中的水分较多,会稀释胃液,加速胃的膨胀,使胃蠕动变缓,不利于胃对食物的消化。
再说,人体唾液中的淀粉酶是一种促进消化的重要物质。如果在进食时没有充分咀嚼,口腔内唾液腺就不会大量分泌唾液,也就没有足够的淀粉酶产生。
经常食用粥会抑制淀粉酶的分泌,不利于食物的消化。此外,经常食用热粥更为不可取,因为过热的粥会刺激和损害胃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