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和按摩的区别

推拿按摩能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祛淤,对内脏也有明显的调理作用,千百年来深受百姓喜爱。然而,有些人觉得按摩后效果不佳,甚至更加疲乏,可能是因为医师的手法有误,使用了错误的技法,从而造成了以上后果。因此,进行推拿按摩时一定需要进行全面的辨证论治。

推拿按摩的手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疗效。

推拿的手法有轻重之分,轻柔的推摩和顺畅的推拿都具有补益的作用,这种缓和、轻微的刺激可以有效地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相反,急速、较重且刺激时间较短的手法反而会抑制脏器的生理功能,属于泻法。针对不同的患者,手法的轻重应根据患者的耐受度来决定,如果患者感觉到强烈的酸痛感,则属于泻法;如果感觉轻微,则属于补法。而手法的频率也与补泻有关,频率低的属于补法,频率快的属于泻法。

手法的方向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疗效。《幼科推拿秘书》中说:“左转补兮,右转泄。”虽然这是关于儿童推拿的描述,但同样适用于成年人。在进行腹部按摩时,按摩的方向应以患者自身为准,顺时针方向进行按摩可以有效地通便泻下,属于泻法;逆时针方向按摩可以增强胃肠消化功能,有助于健脾和胃,属于补法。

此外,手法的补泻也与按摩部位的特殊性有关。清代《小儿推拿广义》中提到:“运太阳往耳转为泻,往眼转为补。”也就是说,在按摩太阳穴时,向眼睛方向揉动属于补法,可以壮筋补虚;向耳朵方向揉动属于泻法,有助于疏风解表、清热、明目和止头痛的功效。按摩背部的脊柱穴,从下往上用捏脊法进行刺激可以培养元气、通经络和调和脏腑,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属于补法;而从上往下推动脊柱穴则有清热的功效,属于泻法。另外,七节骨(从第四腰椎到尾椎骨的末端成直线)下至上的推动属于补法,能温阳止泻,适用于治疗虚寒腹泻;上至下的推动属于泻法,能泻热通便,适用于治疗肠热便秘。

总的来说,按摩的补泻效果与刺激的强弱、持续的时间、频率以及手法的方向和特殊部位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实施按摩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