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要诀

立秋了,也进入了三伏。气象预报说本周会有很少晴天,多云和雷雨天气将交替登场,周最高气温33度。民谚有"早立秋凉飕飕(上午立秋),晚立秋热死牛(下午立秋)"之说。今年立秋正好是在晚上,加之近日雨水偏多,温度仍然较高,空气闷热潮湿,湿热交蒸。因此,人们在养生方面应以养阴防暑去湿、预防秋季疾病为主。

从养阳到养阴

立秋后天气仍然闷热,严格说来还不能算作真正的秋天。可以说,此时正是夏、秋交替的时期,养生既要照顾到夏末的炎热,又要力求平稳过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也就是说,人们在养生时,应顺应四时的自然规律,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立秋后,天气从炎热转为寒凉,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正是从养阳逐渐转向养阴的时刻。

饮食偏酸润肺

据《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孟博士说,酸味可以起到收敛肺气的作用,而辛辣味则起到发散泻肺的不良作用。秋天是"收"的季节,不宜发散,因此可以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

此外,《金匮要略》有"秋不食肺"之说。张桂芬主任介绍,夏天对人体消耗很大,秋季虽然气温有所下降,但又有了燥气,也就是常说的秋燥。"燥气当令,易伤津液。"因此,饮食上还应注意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比如百合、木耳、扁豆、枸杞、兔肉、黄鳝、鲫鱼等。《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秋季可以适当食用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枸杞粥。当然,也不要忘记除去体内的湿邪。因为湿邪容易困扰脾脏,使脾阳不畅,运化不利,损伤脾气,生成痰液,伤害肺脏。秋季可以适量食用枇杷、芝麻、糯米、粳米、蜂蜜、菠萝和乳制品等柔润食物,以养脾润肺。

进补防燥不腻

很多人认为秋天应该进行进补,贴秋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夏季出汗多,易感到"苦夏",人体体力消耗很大,使人心烦意乱、疲倦乏力。尤其是体质较弱或者有慢性病的人更甚,可以在秋季适当进行进补,以补充一夏天的体力消耗,提高身体素质,应对冬天的来临。

但由于刚刚立秋,此时的进补与中秋、深秋还有所不同,最鲜明的特点是循序渐进,以饮食营养的调理和水分的补充为佳,不提倡过早过多摄入油腻食品和羊肉等过于温热的补品。否则会给原本因津液不足而受伤的胃肠道造成过重的负担,引发感染,导致急性胃肠炎、胰腺炎等疾病。可以用莲子、桂圆、黑芝麻等煮成汤粥来进补。

运动不在冷水中游泳

立秋之后,虽然初秋的气温依然较高,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气温的差异也逐渐加大,应注意增减衣服,特别是老年人和体质虚弱者更应注意。

俗语有"立秋十八天,河里无澡洗"的说法。在此强调,立秋后再过十八天左右,虽然气温依然很高,但是河水和室外泳池,特别是深水处的水温逐渐变低了,已经不适合像夏季一样在河里游泳了,否则容易受凉感染疾病。

疾病冬病夏治最后一伏

"冬病夏治"是根据自然界阴阳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据此制定出的传统疗法。

现在冬病夏治进入最后一伏,也希望患者抓住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冬病夏治适合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关节病等慢性病,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贴敷贴剂、内服中药等。另外,部分皮肤病患者如银屑病患者也可以尝试在夏季进行温泉洗浴,这也是被实践证明对部分患者确实有疗效的辅助疗法。

预防秋季常见病

往年立秋后,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咳嗽、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胃肠炎等。主要原因是秋季经常出现气温突变,冷热不均,人体新陈代谢受到抑制,无法适应变化。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