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的功效与作用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特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针灸的作用和功效。

针灸的作用和功效

1.疏通经络

针灸可以使淤阻的经络通畅,恢复其正常的生物功能。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都是因为经络不通而导致的,通过针刺相应的腧穴和采用特定的手法如三棱针点刺出血等,可以疏通经络,使气血正常运行。

2.扶正祛邪

针灸可以帮助机体扶正祛邪,增强正气并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实质上是正邪之间的斗争过程,针灸治疗是通过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来实现。

3.调和阴阳

针灸可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这是针灸治疗的最终目标。针灸通过影响经络的阴阳属性、经穴的配伍以及针刺手法等来实现调和阴阳的作用。

针灸的注意事项

1.过度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或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不宜接受针灸治疗;年老体弱的人在进行针刺时应尽量采取卧位姿势,选择少数适宜的穴位,并采用轻柔的手法。

2.有出血性疾病、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不易止血的患者不适宜接受针灸治疗。

3.怀孕的妇女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应注意不进行过度刺激,禁止针灸腹部、腰骶部以及可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和至阴等。

4.针灸在某些病症中确实有很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尤其是对于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好地帮助病人,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5.对于眼区、胸背、肾区、项部以及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以及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在进行针灸时必须掌握适当的深度和角度,不得直刺,以防误伤重要脏器。

6.对于婴幼儿,由于合作度不高,一般不进行留针操作。囟门部位、风府、哑门穴等禁止针刺。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适合进行针灸治疗。

通过阅读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针灸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和调和阴阳的功效。同时还介绍了针灸治疗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