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养生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太极拳千变万化,在中国关于太极拳的派别更是数不胜数,武当13式太极拳综合了内外功法,外有太极十三势,内有武当内家拳。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武当太极拳十三式。

武当内家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于一体的精妙拳法,具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拨千斤,先发制人的武术特点;同时也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济的武术风格。此外,武当内家拳还有一种独特的功效,包括发挥人的潜能和智慧,增强人的精神和体魄,促进健康和长寿等,真可谓是中华武术之精华。

太极拳法并不局限于一套套路,而是由俩仪、太极、无极等不同层次的拳术和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完整的修练功法。它从外到内,从动到静,由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

武当13式太极拳是第一代内家拳,由三丰祖师创立。十三势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动作组成。此外,其中还包含了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如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十三势动作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编排的,而八脉又与五脏相连。整个套路包含了五脏八脉和五步八法,结合功防十三组合,可谓是集合了道家养身术和武当内家拳的太极十三势。

太极十三势的动作要领包括:顶颈虚灵,胸背含胸,肩肘沉压,舌顶上腭。在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神形具妙的同时,动作要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松软自然;在动静之间要刚柔相济,柔中带刚,刚柔相济,刚柔并济;在呼吸中,要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浅长短的呼吸要平稳而有节奏,从内到外都要有点根基。太极十三势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武当太极拳中的瑰宝,也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武当13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第一式 仙人放剑

  • 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膝盖自然弯曲;两手环抱于胸前,掌心相对;头部端正但微微低首;肩下沉,腹内收,腰塌,胸含,背拔;凝神静息,这是预备式。
  • 保持左脚不动,右手下降至左手下方并变为空心拳状;目视两手。
  • 右脚向前踏出半步,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同高,掌心向前。
  • 保持右脚不动,左脚向正前方(术语称为正门)踏出半步;同时两手向前放开。
  • 左脚不动,下一步是将右脚向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的定位;两手在步型定位之间做收、放、击打的动作,即右手下按,左手前推(均为掌缘重击)。
  • 再将左腿弯曲,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 然后将两腿形成右剪刀步(保持右脚后退一步),同时两手作左下按和右前击的动作。

第二式 乾坤盘球

  • 两脚分开,约两肩宽(大开马式),脚尖略向外撇;两手大环抱于胸前,这是预备式。
  • 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手下方并形成抱球状。
  • 再将重心右移,右手托至右侧,左手下降至左下方。
  • 右手翻腕,使之手心朝下,并在此同时左手移至右下侧形成抱球状。
  • 身体重心再向左移,同时左手降至左下方,移动左手。

以上(1)—(5)为连贯动作中的一个盘花即盘球动作。要连绵不断地做出十三盘花,最少也要做四次。

第三式 美人照镜

  • 左脚向左前方踏进一步,形成左弓字步;同时,左手上架于头顶(左掌上照,掌心向上,掌指向左),右手放在下腹前方(手心朝下)。
  • 再迈步踏向右侧,右手托移至右侧,左手下压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以上左右各行一遍,则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次至十三次。

第四式 顺水推舟

  • 左脚踏进半步,形成左寒鸡步(左脚虚,右脚实);两臂抱于胸前,同时将两掌的掌心相对。
  • 保持两腿不动,两臂上抬并伴随两掌吊于头顶左右侧。
  • 以掌缘为重点,用两掌推出中盘位置;同时,左脚再踏进半步,形成左弓字步。
  • 再摆架成右寒鸡步,并将两掌吊于头顶。
  • 右脚踏进半步,形成右弓字步;同时,两掌自头顶上方送出直至中盘位置,以掌缘为重点进行前推动作。

以上左右各一次即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次至十三次。

第五式 金鸡独立

  • 左脚踏进半步,保持两膝略作弯曲;两掌平摊于上腹部位,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眼望向前下方。
  • 左脚踏实,右脚抬起并屈起脚尖,形成右腿独立式;同时,两掌变为空心拳从两侧抛出,呈太阳的形状。
  • 再转身向右前方,右脚踏进并落地支撑身体平衡;同时,两掌继续抛至身体上方,左膝也随之抬起,形成左腿独立式。

以上两次左右独立式合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次至十三次。

第六式 单鞭救主

  • 左脚踏进一大步,形成左寒鸡步(左虚右实);两手环抱于胸前,掌心相对。
  • 左腿下沉,右脚支撑身体,形成左弓字步;同时,左手抚摸至胸前,右手托于右侧前方(两手臂穿插)。
  • 再摆架成右寒鸡步,两手保持稳定;右脚踏进并形成右弓字步;同时,两手自头顶送出直至中盘位置。

以上两次左右左右弓字步出式,合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次至十三次。

第七式 倒骑玉龙

  • 两腿并立下蹲,两手伸向胸肋两旁并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眼向前下方。
  • 保持两腿不动,两手上升至头顶上方,并先行停顿以便下一动作。
  • 两手以掌背为重点,从上而下进行垂直降落,先抵达胸前并暂停一下以便下一动作。
  • 两手再次向上抬起,并进行环抱的动作,绕动一周360度,然后下降至身前两侧,并变为空心拳。

以上两次左右环抱绕圈动作,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次至十三次。

第八式 双风贯耳

  • 面对左侧方站立,迈出左脚踏进半步形成左寒鸡步(左虚右实);两手悬垂于身体两侧,掌心相对掌缘朝下。
  • 左脚踏实,右脚向左侧后方退撤一大步形成左弓字步;两手以掌指为重点向正门前方横开。

以上左右踏步各行一次,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次至十三次。

第九式 顺风摆柳

  • 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膝盖略曲;两手分别垂于胸前下方,掌心向下,掌指向前;眼看前下方。
  • 保持左脚不动,右脚向左脚内侧移动并略微抬起;同时,左手上抬至左胸上方,右手下降于左腹下方。
  • 接着,将左手变为空心拳并以拳眼为重点,上臂为支点,前臂进行推下的动作;右臂和下盘保持稳定,不动。
  • 再进行左臂垂直竖立,右臂下推的动作。

以上两次左右前推下送动作,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次至十三次。

第十式 叶底看桃

  •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曲膝成骑马式;两手分别悬垂于腰部两侧,掌心向下,掌指向前;眼看前下方。
  • 保持两腿不动,右手继续上抬并竖立右前臂;左臂同时下垂。
  • 接着,将左手变为空心拳并以拳眼为重点,上臂为支点,前臂进行推下的动作;同时,右臂和下盘保持稳定,不动。
  • 再进行左臂竖起,右臂下推的动作。

以上两次左右前推下送动作,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次至十三次。

第十一式 活步走宫

  • 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18-40岁者),平行步(45-50岁者),外八字步(体弱多病、老年人和少年人),脚步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 两腿不动,双手形成八字掌垂于胸前下方,掌心向下,掌指向前;身体蹲下,腰不动。
  • 集中注意力,凝神静心,并以缓慢、细腻、均匀、深长的呼吸方式。同时,两掌自体前方向上运动,直至头顶上方;眼随手转。
  • 接着,两掌以掌心为重点,自上而下进行垂直降落,并暂停在胸前,以便下一动作。
  • 用鼻子将杂气一次性排出体外,一边吸气一边下沉两膝,吐气时将体内的杂气一次性排出体外。

第十二式 怀抱双月

  •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略微弯曲,形成骑马式;两手臂分别垂于腰部两侧,掌心向下,掌指向前;眼向前下方。
  • 双膝下蹲,并将两手移至上腹部位,并交叉合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掌心向上)。
  • 保持两腿不动,两手继续向上运动并进行环抱的动作(交叉合并,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掌心指向内)。
  • 保持两腿不动,两手再次环抱,并继续进行环绕动作。当两手绕圈一次并降至身前两侧时,将两手掌心朝外展开,并进行第二次绕圈动作。

以上左右两次环抱绕圈动作,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次至十三次。

第十三式 真气炼丹

  • 站立于摆架姿势中,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内八字步(18-40周岁),平行步(45-50周岁),或外八字步(体弱多病、老年人和少年人)。
  • 保持双脚不动,双手形成八字掌垂于胸前下方,掌心向下,掌指向前;身体放松,低头视地,虚胸实腹,蹲腰。
  • 集中注意力,保持内心平静片刻,然后通过鼻子进行深长、缓慢、均匀、细腻的呼吸。
  • 吸气时,用鼻子吸气达到五寸左右的尺寸,并保持缓慢、细腻、均匀、深长的呼吸方式。同时,两掌自体前方同时向上运动,直至头顶上方。眼随手转。
  • 接上式,以掌背为重点,两掌自上而下进行垂直降落,并先期抵达胸前,以便下一动作的叹气。
  • 双手用鼻子一次性将体内的杂气排出体外,同时,两掌下按,呼气时两膝下沉;吸气时,松开呼吸,体内吸入氧气。
全部分类